临江市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社会公益事业建议领域 >> 教育领域
关于印发《临江市教育局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临教发〔2023〕25号
各中小学校(幼儿园):
现将《临江市教育局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临江市教育局
2023年3月24日
临江市教育局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全面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家庭、学校、社会紧密对接,协同育人,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深入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及《家庭教育促进法》,围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为根本目标,推动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护和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障工作,满足人民群众科学育儿新期盼新需求,为我市高质量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与和谐环境。
二、工作目标
(一)更新教育理念。遵循儿童成长规律,提升自身素质,履行家长的家庭教育主体责任,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二)提升家教水平。成立家庭教育指导志愿服务团队,做好家庭教育的服务和指导工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三)完善服务体系。立足家庭、学校、社会三大场景,逐步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创新工作机制,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推动形成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三位一体”育人格局。
三、组织机构
为确保家校社共育工作有序开展,成立临江市教育局家庭教育领导小组。
组 长:高 峰 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 长
副 组 长:王继忠 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成 员:王晓霞 市教育局校外教育指导中心主任
王 河 第一中学校长
张洪文 第二中学校长
李 钰 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张丽春 外国语学校校长
葛红丽 光华中学校长
孙东海 第三中学校长
石绍丽 建国小学校长
王菁华 解放小学校长
刘 帅 立新小学校长
李祥文 河南小学校长
张艳萍 特殊教育学校校长
秦 颖 市幼儿园园长
戴 薇 市第二幼儿园园长
马鸿群 桦树中学校长
朱俊财 宝山中学校长
庄 健 第五中学校长
孙洪飞 闹枝中学校长
谢 川 大栗子中心学校校长
于松冉 大湖中心学校校长
于喜波 花山镇中心学校校长
张 恒 苇沙河镇中心学校校长
王 智 蚂蚁河乡中心学校校长
吴天龙 桦树镇中心校校长
张 海 六道沟中心学校校长
王福艳 闹枝镇中心小学校长
王新龙 四道沟镇中心小学校长
四、主要工作任务
(一)加强教育团队建设,形成育人合力
1.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通过三个途径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一是校内教师,由学校相关领导、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作为家长学校的基本师资;二是校外专家,聘请校外教育教学专家作为家长学校的骨干师资;三是家长代表,聘请部分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家庭教育经验的家长,作为家长学校的特别师资。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增强家庭教育的有效性。督促家长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
2.组建家长委员会。为了让家长能够参与学校管理、监督学校运行,学校帮助家长组建班级、年级、校级三级家长委员会,为家委会设立交流讨论群和帮扶答疑群,通过家委会及时了解学生和家长的困惑,为家委会日常工作开展提供支持。每学期开学前学校要协调家委会成员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按计划定期召开家委员会工作会议,学期末进行家委会工作总结,讨论工作开展情况,研究、部署下学期家长委员会工作。学校的发展规划等制定都会听取家委会的意见,集纳家长建议,使学校政策具有更大的民主性、更强的操作性、更广的公平性。
(二)建好校内家长学校,发挥育人功效
1.规范阵地建设。积极探索家校协同育人新模式,创建现代化家长学校,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管理。以家长学校为主要载体,精心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长课堂,定期开展微信论坛交流活动,实现家校共育常态化、制度化。挖掘整合社会、学校、家庭资源,积极探索家长学校教育课程化建设,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家长教育课程体系。
2.利用家长学校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一是各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德育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二是各校在原有办学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利用现代网络平台,形成“互联网 + 家校共育”模式。推进家长学校办学的实效性。利用“家校(园)共育”数字化项目平台、班级微信群、班级qq群、钉钉、学校公众号等网络方式,对学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与家长进行沟通并给予科学的指导;三是各校家长学校要开设家庭教育讲座板块,通过培训,引导广大家长树立现代家庭教育新理念,确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成才观,掌握教育孩子的新知识、新方法,以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言行与子女建立新型和谐的亲子关系,唤醒家长开展正确家庭教育的意识,逐步降低家庭教育的错误率,推动家庭教育工作落地生根、蓬勃发展。
(三)积极开展共育活动,拓宽家校社交流渠道
1.开展家长读书沙龙。各校根据实际需求,每学期开展一次以学生成长共同体为基础的家长读书沙龙活动,不断提高家长的学习能力和家庭教育素养,教育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和自强。
2.推进亲子活动。积极开展“亲子运动会”“亲子读书会”“亲子劳动”“亲子实践”等活动,拉近亲子关系,教育引导学生理解并尊重父母,懂得并学会感恩,也带动家长能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在陪伴中了解孩子心声,逐渐消除溺爱、暴力等不当家庭教育方法,形成好的家风,同时密切学生、家长、教师之间的关系,增进了解,培养情感,以合作伙伴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开展“家长节”系列活动。以5月15日“国际家庭日”为节点,大力宣传普及《家庭教育促进法》。各学校要精心组织“家长节”系列活动。包括:开展“校园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走进学校,体验课堂、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及时了解和掌握孩子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开展“家长风采展示”活动,通过故事会、家长论坛、节目展演等形式,展示家长风采和家庭教育成果;开展“亲子共研学”活动,让家长和教师陪伴孩子走进田间、走进森林、走进展馆、走进工厂、走进研学实践基地,让家长参与、关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环节;开展“优秀家长”评选活动,激励广大家长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职责,高质量陪伴孩子成长。
4.开展“千师访万家”活动。各校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家访计划,多形式、多渠道地组织教师对所有学生开展家访活动,一是实地入户家访,各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全覆盖实地入户走访,向家长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条件、校园安全、教育惠民政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等,反馈学生在校表现及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指导家长有效开展家庭教育,解决育人困惑,形成育人合力,提升社会、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满意度。重点关注特殊学生,学校要提出具体举措,切实为家长排忧解难,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是开展电话家访,不定期与家长进行互通电话或短信、微信发送信息,了解孩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交换意见,商量对策,保证及时性,有效性;三是邀请家长入校互访,改变过去那种学生犯了错误才请家长的做法。
5.组织召开家长会。各学校要定期召开线上、线下家长会。在家长会上学校领导及教师要把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教改的成果及举措告诉家长,也可介绍一些科学的育人方法,请有经验的家长作交流,老师和家长把孩子在校在家的表现相互通报,也可让学生参加,让他们亲身感受老师和家长都在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为他们操心,从而激发学生奋发向上自主教育的意识。
6.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教育。各学校要拓展视界、借智借力,充分挖掘利用社会资源,一是加强与社区共建,签署校社共建协议书,学校联合社区面向家长和学生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活动,发挥社区家庭教育服务功能;二是开展“360大讲堂”活动,学校要充分挖掘并发挥家长及社会热心教育人士的自身职业特点和优势资源,邀请他们走进课堂授课,为学生们讲述社会大百科,讲授职业知识,分享职业经验,强化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效衔接,更好地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功能,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制度建设。各校要建立健全各项工作职责、管理制度,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日常管理。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
(二)注重分类指导。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根据学龄前、小学、初中、高中等各个不同阶段孩子的身心特征、认知水平和成长特点,按照分层分类指导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
(三)创新工作方法。坚持创新思维,着力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学业辅导和身心发展相结合、系统指导和个别咨询相结合、共性培育和个性发展相结合、学校统筹和社会支持相结合”的家校社共育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提高家庭教育工作成效。
六、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教育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各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家校社共育指导小组,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推进家校社共育的具体方案,并按方案落实各项工作,形成学校主导、家长参与、社会支持的家校社共育工作格局。
(二)完善督导考评。学校要将家校社共育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将教师家访及参与家校社共育工作纳入学校年度考核,建立家校社共育评价激励机制。
(三)加强宣传引导。学校要注重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要充分培育、挖掘和提炼先进典型经验,校园利用公众号、报刊、宣传栏等,大力宣传家庭教育正确观念和优秀家庭教育案例,引导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家庭教育工作,为家校社共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